
如何改變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上海作為建設中的國際金融中心,應探索多元化的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包括使用資本市場、創業投資、融資租賃、民間借貸等渠道。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的原因之一。多年來,上海銀監局積極推進上海銀行業進行創新性探索,努力改變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取得了一系列成績。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
記者:上海小微金融的土壤有哪些特點?
廖岷:客觀上,上海的經濟結構與江浙地區不同,江浙地區民營企業居多、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而上海國有背景的大企業、大集團以及各類總部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體經濟結構決定了相應的金融服務,因此,上海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一直較為擅長于做大企業的金融服務,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是一個新的領域。但是,上海的優勢是金融市場發達、人才多、創新活躍,這有利于銀行探索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面對這種情況,上海銀監局一方面引導本地銀行認清形勢,讓中小商業銀行積極適應上海經濟轉型發展趨勢,尤其是在大客戶的脫媒趨勢明顯的情況下,順應市場發展和競爭的需要,制定清晰可行的發展戰略,將小微金融業務作為自身轉型發展的關鍵,并積極創新。目前,部分銀行已經把小微業務作為發展的重點。另一方面引進泰隆銀行、民泰銀行、稠州銀行等專營小微金融服務的銀行,通過他們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產生鯰魚效應,填補和提高上海小微金融服務水平。
記者:為了推動上海銀行業服務小微企業,上海銀監局進行了哪些引導?
廖岷:在監管政策方面,我們不斷創新,為銀行小微金融服務提供原動力。
一是推出差異化準入政策,鼓勵銀行多設小微專營支行。截至今年9月末,上海已有小企業業務持牌專營機構3家,分別是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和上海銀行的小企業事業部。還有小微企業業務專營分行3家,分別是泰隆銀行、民泰銀行和稠州銀行上海分行。而小微企業專營支行已達到114家。
二是鼓勵在滬法人銀行機構發行小微企業專項債,目前浦發銀行300億元和上海農商銀行50億元小微企業專項債已經獲批,上海銀行的小微企業專項債也已經在審批流程中。
三是鼓勵銀行對小微企業業務實行差異化管理。我們鼓勵銀行制定差異化的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率,提高小微金融服務的受眾面;鼓勵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工作人員制定切實可行的盡職免責政策,讓小微金融從業人員業務開展吃下“定心丸”。
記者:除了“三個鼓勵”之外,上海銀監局是否也提出了一些監管指標?
廖岷:沒錯,上海銀監局在監管機制上創新,加大銀行開展小微金融服務的力度。
一是設定考核指標,加大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2012年,上海銀監局在小微信貸方面設定“三個不低于”和“一個1000億元”量化目標: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單戶授信總額500萬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單戶授信500萬元 (含)以下的小型微型企業貸款余額2012年末達到1000億元。其中前面兩個目標是銀監會鎖定,后面兩個目標是上海銀監局針對小微金融服務專門制定的。
二是推出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六項機制評價表》,加強銀行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建設。經驗表明,專業化經營是銀行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關鍵。要做到專業化經營,關鍵在于落實銀監會提出的“六項機制”。今年,上海銀監局推出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六項機制評價表》,以風險定價機制、成本利潤核算機制、信貸審批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專業化的隊伍建設與培訓機制、違約信息通報機制六個方面23項指標對銀行的小微金融專業化水平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直接與各行的監管評級掛鉤,強力推進銀行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建設和專業化水平。
三是鼓勵銀行百花齊放,加大小微金融服務產品的創新。小微企業的貸款一般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上海銀監局鼓勵各家銀行率先在上海推出小微金融服務的新產品。經過多年的努力,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做的產品漸趨豐富,據統計,目前在滬各家銀行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已達300余款。
四是創設常態化組織和工作機制,持續推進小微金融服務工作。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是一項持續性重要工作,必須有相對穩定的組織與工作機制。為此,上海銀監局在局內成立了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小組,獨創盯會、盯人、盯制度和盯系統的“四盯”監管機制,使小微金融服務工作推得動、推得好。
記者:這些舉措可以讓銀行更重視小微金融,也開發出了很多產品,那么小微企業的反饋如何?
廖岷:經過我們調研、座談發現,銀行推了很多產品,很多小微企業還是不知道。所以,還需要橋梁和平臺,改善小微金融服務的環境。
我們一方面大力宣傳小微金融服務宣傳,送金融知識與融資服務到小微企業。上海銀監局連續8年組織開展“上海銀行業小企業金融服務洽談會”(從2009年起將牽頭職能移交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今年又組織在滬銀行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宣傳月活動,組織編寫了《上海銀行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政策、產品與特色網點宣傳冊》,免費向小微企業發放近20萬冊,反響很強烈。從2011年開始,上海銀監局連續組織銀行業青年員工送金融知識和金融服務進小微、進郊區、進社區的“三進”活動,幫助小微企業增進對銀行和金融知識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上海銀監局指導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推出“上海銀行業小微信貸產品信息查詢平臺”,匯集了上海60家中外資商業銀行的341款服務小微企業的特色金融產品。截止到10月31日,短短4個月時間內,已有超過2.4萬人次登錄查詢。這一平臺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受到了小微企業的歡迎。
除此之外,我們積極協同地方政府,推出改善小微金融服務環境的政策。自成立以來,上海銀監局多次向市政府相關部門提出改善小微金融服務環境的相關建議,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僅2012年,上海銀監局就協同上海市財政局、市金融辦聯合發布 《關于印發上海市小型微型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辦法的通知》、《上海市小型微型企業信貸業務獎勵暫行辦法》;會同上海市政府多個委辦即將推出 《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的實施意見》。另外,建立統一的小微企業信用征信體系、統一的信用擔?;鸬纫苍诳紤]中。這些政策或舉措將有助于進一步改進小微金融服務環境。
記者:看來,小微金融的推動,是一個系統工程。
廖岷:沒錯,在這里,我還想提幾個建議。因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解決,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都來推動。
首先是小微企業融資途徑應多元化,不能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渠道只定位在銀行身上。從國際經驗來看,小微企業融資的多元化已經成為趨勢。即使日本這種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銀行貸款占小微企業外部融資比例也不超過六成,這與上海小微企業融資近九成來自于銀行有明顯的差異。銀行包辦不了小微企業的所有融資需求,特別是對于初創期的小微企業和科技型小微企業,其融資的來源更應多元化,不應將其融資來源的重心放在銀行身上。上海作為建設中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應探索多元化的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包括使用資本市場、創業投資、融資租賃、規范的民間借貸等渠道。
其次,上海急需建立整合各方信息資源的小微企業征信體系。日常監管中,銀行反復向我們反映,小微企業征信體系的缺失是影響其開展小微企業業務的主要障礙之一。當前央行征信體系僅包含小微企業信貸信息,而有關小微企業的工商、稅務、海關、環保、勞動、司法等方面的信息有待整合利用。為此,需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主導的小微企業征信制度,擴大征信系統的覆蓋面和信用信息的采集面,為各種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評級提供依據和基礎。這應該成為上海誠信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再次,進一步改善小微企業融資的信用增信體系建設,包括建立政府主導的統一信用擔保體系,改變其考核指標體系,為銀行向小微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支持;鼓勵銀行提高準確的風險定價能力;進一步完善風險監管和風險管理政策,為銀行服務小微企業提供創造商業可持續的內外部環境等。
最后,銀行應適當提高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并且進一步提高小微金融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